首页 > 热点资讯 > 集雅新闻集雅新闻
  • 孙中山铜像竞赛与中国雕刻学会的成立

  • 作者: 新闻来源: 发布日期:2014-5-28 17:32:13
  •         20世纪初期,对于雕塑这个词,人们还很陌生,直到上海租界的公共空间树立起西方人的纪念像,民众才渐有了解。受西洋风尚的影响,一些地方也开始建造雕塑来纪念有丰功伟绩的人。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全国各地陆续建起孙中山像用以缅怀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但各地建造的孙中山像,着装、大小、形象皆不统一。作为孙中山的家属,当时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孙科考虑应有一些制作规范,于是国民党中央通令,“凡各地建立总理铜像,应先将模型呈送中央审核,始得举办”,后来还酝酿开展孙中山标准像竞赛活动。

      1934年7月,南京成立了“首都各界建立总理铜像委员会”(以下简称“铜像委员会”)积极筹备建造总理铜像事宜。筹集资金是第一步。铜像委员会首先拟订募捐办法施行细则,推定募捐总务、设计各组主任,组织捐款保管委员会。各界立刻行动起来开始募捐,一些政府高官纷纷带头,甘肃省主席朱绍良捐五百元,河南省主席刘峙捐二千元,考试院院长戴传贤捐二百元。铜像设计组同时向各地华侨募捐,函请侨务委员会代办,这一方面是征集海外资金,另一方面也是扩大建造总理铜像在海外的影响。

      铜像委员会同时向雕刻家发布征稿公告,说明铜像建立位置定于新街口广场中心,铜像面向东,用穿中山装、站立演讲姿势。并要求应征雕刻家制作上缴面像模型及全身姿势,连同像基模型,经费预算,以五万元为标准,限定应征者为本国国籍雕刻家。铜像委员会对评选办法亦作了公开说明:“本会对此事(审查铜像模型),绝对秉公开征求严格选择之原则办理,俾国内雕刻专家,人人均有尽量发挥天才,表现技术之机会,而杜绝请托奔竞之弊。关于图案模型之选择方法,由本委员会敦请平日与总理最为接近者,及专家多人,会同审查,由此三方而评定之分数,再行平均,以平均后所得分数,最高者为当选,并拟在评定以前或以后,将所有各项图案及模型,公开展览,俾市民亦得贡献意见,以供本会采择。”

      征稿公告和审查办法一经公布,雕刻家们纷纷请求承办,如滕白也、郎鲁逊、李金发、刘开渠、李名炀、梁竹亭等,他们大多是留洋的现代雕刻家。随后蒋介石捐款一千元,绥远省政府主席傅作义捐款三百元,上海市长吴铁城捐款二百元,引发政府高官新一轮的捐款热潮,也更加激发了雕刻家们的应征热情。

      经过三个月的征集创作,到了1935年4月30日规定截止日期,铜像模型在考试院公开展览,并向社会征求意见,铜像委员会从孙中山亲友和专业人士两方面征求意见,但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缘由是“雕刻师所塑总理面像及讲演姿势,仍有未能逼肖总理生平之处,与征求标准未能完全适合。”因此决定各雕刻师重新塑制。于是在一个多月后铜像委员会又开始了第二次征求模型图案,“凡雕刻师均可制送模型参与审查,第一次应征者指定九人重制送审。”这次,孙科将三种孙中山正面侧面像分发各雕刻师作为塑制标准,限八月三十一日前缴送模型及图案,九月初重新审查。铜像模型第二次征稿,又有二十余名雕刻家应征,甚至还有远自罗马报名应征者,截止时间遂往后推延。到了1935年10月,第二次审查时,各审查委员均系重要负责人,追随孙中山甚久,熟悉其为人,并对于艺术颇有研究者,但最终结果又是均未合格。

      两次审查均无结果,铜像委员会只好继续接洽应征之雕刻家。到1936年初,孙科、戴传贤、马超俊三人亲加指示,对各应征雕刻家所造总理像模型多次严格审查选取二十四人从事造像研究,经过甄别,选取李金发、黄浪萍、滕白也、梅雨天、陈锡钧五人担任建造工作,改塑模型最后备选。1936年5月10日,林森、孙科、于右任、戴传贤、罗家伦、褚民谊等人在考试院举行第三次审查铜像模型会议,宣布“滕白也制者当选担任造像,最近期间公开展览。”这样,耗时一年多几乎吸引了全国雕刻家参与的铜像竞赛终于尘埃落定。

      滕白也曾谈了自己的制作心得,“我曾经参考总理陵堂里法人郎度司基所塑的总理像,并访高褀,索得总理死后面部的模型,因为当时肌肉已经收缩,所以形状不能算是完全正确,最后并且邀请孙院长,及追随总理很久的林主席、戴院长、陈树人、马湘等诸位先生指导,一再改正。”但是年轻气盛的滕白也在中标后公开提高原有的造价标准,要价为七万五千元,再加上自己独特设计的像座,总价为十万元。在建造资金及待遇问题与铜像委员会迟迟不能订立合同协议,此事一直拖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造像就此搁浅,最后无果而终。

      不过,这场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募捐动员、吸引国内大多数现代雕塑家的竞赛,通过媒体的跟踪报道和现场展示,也产生了极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它改变了民众的传统观念,成为中国城市雕塑的启蒙运动。因为在古代中国,人们往往是以八角亭、牌坊石碑刻字去表达景仰和尊敬。在征集铜像竞赛过程中,因全国的大多数现代雕刻家齐聚南京,利用这一难得机缘,中国雕刻学会于1935年5月11日得以成立,并通过章程,选出李金发、王临乙、江小鹣、刘开渠、郎鲁逊五人为常务理事,滕白也为常务理事会秘书。中国雕刻学会是中国现代雕塑史上第一个雕塑专业社团,对于我国雕塑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