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资讯 > 集雅专题集雅专题
  • 梵高-最有天才的“疯子”

  • 作者: 新闻来源: 发布日期:2013-6-11 15:16:28
  •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人,后期印象派三大巨匠之一,19世纪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37岁时因精神疾病困扰开枪自杀,如同他笔下是我向日葵,绚烂的结束了一生。
            梵高、高更、塞尚,都是后印象派的杰出画家,他们都超越了印象派绘画,是现代艺术的导师和照亮人类艺术史的永恒的明星!
    梵高,绝对是西方美术史中孤独的恒星。说他是恒星,因为他的画作充满激情,仿佛能够点燃暗淡清冷的生命,充满了热切的感情和渴望,流传下来的作品都成为不朽的艺术篇章,令万众俯首,引群星影从;说他孤独,是因为他37年短暂的生命经历了无数的曲折和坎坷,生前始终未得到作为画家的认同和尊重,他的画不被世俗认同,生前总共才卖出一幅。然而到了今天,梵高已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世界大师,一个异类,一个艺术史上永恒的天才和苦行僧;他的画价值连城,早在1987年《向日葵》就卖出2250万英磅。

    用心灵作画的大师

            十九世纪伟大的艺术巨匠梵高,1853年出生在荷兰一个牧师家庭。小他四岁的弟弟提奥是他一生最大也是最坚定的支持者与崇拜者。
           梵高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很有语言天赋,会说荷兰语、英语、德语、法语、拉丁语、希腊语六种语言。他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绘画训练。年轻时在画店里当店员,这算是他最早受的“艺术教育”。他的伯伯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商之一,而他被认为是这位著名画商的理想继承人,前途似乎一片光明。在巴黎,他和印象派画家相交,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以此,人们称他为“后期印象派”,但他比印象派画家更彻底地学习了东方艺术中线条的表现力, 他很欣赏日本“浮世绘”。而在西方画家中,从精神上给他更大的影响的则是伦勃郎、杜米埃和米勒。
            梵高37岁就自杀死了,他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最后几年完成的。他短暂而绚丽的生命中留下1700多幅素描、油画和版画作品并不能使得这种追逐变得容易,因为仔细去端详梵高的绘画,会发现在炙热和明快背后,始终有着令人捉摸不透而又异常着迷的若即若离的感情。早年时或许是翩翩少年的忧伤和沉郁,而在画家画风日趋成熟的最后的六年日子里,画作开始在忧郁中爆发出热烈,仿佛在经历过绝望和挫败而陷入漆黑一片之后,画家自己给自己打开了一扇心窗。他用厚厚的油画颜料堆积出的明快火热的色彩,“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这位罹患精神病的画家或许自己都无法完全理解自己的画作,在生命最后的一年里,他的画作几乎是在描写病中的幻象了。或许,去追逐梵高的心迹,端详他所创作的多达38幅的自画像是一个可能的途径。

            他最初的作品, 情调常是低沉的,可是后来,他大量的作品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有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 这就是太阳。”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
    人们如果确能真诚相爱,生命则将是永存的——这就是梵高的愿望和信念。这绝不是一个原始人或小孩子所做的那种简单的反应。可是冷酷和污浊的现实终于使这个敏感而热情的艺术家患了间歇性精神错乱,病发之时陷于狂乱,病过之后则更加痛苦。
            梵高是典型为艺术而生的画家,是用心灵作画的大师。他的激情来自他所生活在其中的那个世界,来自他所认识的人们所做的按捺不住的强烈反应。他说:“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

    疯狂的天才

            似乎我们有意无意地认为,天才总是和疯狂脱不了干系。梵高,大概就是疯狂天才的一个代表。
    他步行数百里去看自己的初恋乌苏拉,他追求自己的表姐把手掌烧烂,他拿着刀子追着朋友高更,他用剃须刀割掉自己的耳朵献给一个妓女子……这一切,难道还不算是疯狂?可也许,在疯子的眼里,最正常的人才是最疯狂的。疯子没有我们这个文明社会所有的逻辑。疯子惟一的逻辑,就是可以不必按照正常人的逻辑行事。 

    梵高《鸢尾花》


            梵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
            梵高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
            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梵高在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梵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而这一鲜明特征在后来成了印象派区别于其他画派而独立存在的根本。

    梵高《向日葵》

    (该作堪称梵高的化身,它仅由绚丽的黄色系组合,在画家眼里,黄色代表太阳,阳光又象征爱情,他用各种花姿表达自我,有时甚至将自己比拟为向日葵。梵高笔下的向日葵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遗憾的是,他自己却成为向日葵的背叛者,在艺术面前走向自我毁灭。作为一个画家,他成就了艺术,却蔑视了生命。)


            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
            作为一位艺术家,直到死前不久他才以其震憾人心而富于想象力的绘画赢得评论界的赞扬。他死后不出几年,一些画家就开始模仿他的画法,为了表现强烈的感情,可以不对现实作如实的反映,这种创造性的态度被称作表现主义,并且证明是现代绘画中一种历久不衰的倾向。即为了主观意识而对物体进行再塑造。
            尽管高更和梵高的名字双双成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成为极端个性化的艺术家的典型,但要设想他们的个人特点有多在不同则是很难的。高更是个攻击传统观念的人,语言刻薄、玩世不恭、冷漠无情,有时蛮横无礼。而梵高对于共事的艺术家,则充满了一种天真的热情的深沉的爱。在他有了一段生活经历之后,这种爱使他成为一个美术商人,并产生了进行理论研究的愿望,进而成为比利时煤矿区的一名传教士。1880年他开始学画,后来他在布鲁塞尔、海牙和安特卫普进修。于1886年来到巴黎,他在这里见到了劳特累克、修拉、西涅克和高更以及原先的印象主义小组的成员。
           梵高在巴黎结识了印象主义画家之后,他的调色板就变亮了。他发现,他唯一深爱的东西就是色彩,辉煌的、未经调和的色彩。他手中的色彩特征,与印象主义者们的色彩根本不同。即使他运用印象主义者的技法,但由于他对于人和自然特有的观察能力,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具有非梵的个性。这从来都是如此的。而这种色调与向日葵永远朝向太阳的精神又如此吻合。
           为弄到画布、油彩和画具而日复一日地奔波劳碌,精神上也不断处于矛盾的状态,为追求艺术的完美而承受着压力,这些即使不是他后来罹病的直接原因,也给他的生活悲剧埋下了种子。
    梵高 星夜 1889年6月绘于圣雷米疗养院
     
     (梵高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一幅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它是梵高深埋在灵魂深处的世界(宇宙进化)感受。它展现了一个高度夸张变形与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一切似乎都在回旋、转动、烦闷、动摇,暗绿褐色的柏树像巨形火焰向上旋冒,细长的教堂尖塔不安地伸向天空。它的构图十分讲究,但线条粗糙,画面混乱,一切似乎笼罩在某种不安之中,效果却又如此震撼。它或是梵高内心的激情及挣扎的真实写照。荷兰自古以来即有画月光风景的题材,但是能够像梵高般,把对宇宙庄严与神秘的敬畏之心表现在夜空的画家,却前所未有。)
     

    孤独的心灵

           梵高说,画家若想提高技巧,最快、最可靠的办法就是画人物。自画像是梵高绘画艺术中最大的特色之一。他自己说,“我想强调的是,同一个人有多样的自画像。与其追求照相般的相似性,不如深入地发掘相似处。”他继承了肖像画的伟大传统,这在他那一代的艺术家里鲜见的。他对人充满了激情的爱,使他不可避免地要画人像。在其短暂10年画家生涯中,三年半时间便画了四十多幅自画像。若以时间和作品量的比例来看,他堪称自画像最多的画家。一个疯人,或者一个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画出这么有分寸、技法娴熟的画来。不同层次色彩里,一些节奏颤动的线条,映衬出美丽的雕塑般的头部和具有结实造型感的躯干。从头部到躯干,再到背景的所有的色彩与节奏的组合,以及所强调部位的微妙变化,都表明这是一个极好地掌握了造型手段的艺术家,仿佛梵高完全清醒的时候,就能记录下他精神病发作时的样子。
           自画像里,一切都是任其自然,那样不假雕饰、粗砺不堪,唯独一双眼睛,充满了精神的力量,如实表现出凝视的可怕和紧张的眼神。在模糊淡化的背景衬托下犹显出不容于世的孤傲。从梵高的眼睛里,我们能看到他的灵魂:他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他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画中除了眼睛之外的所有部分,则如街市间灰黯的人流,平庸无奇。这正好映射出现实中的梵高落寞失意、抑郁不得志,在世俗的价值坐标里的庸常无为。在这样的画中,梵高身处于两个极端:现实世界中极度的颓废失落与精神世界里极度的高贵孤傲。这两者叠加起来正好就是一个真实的梵高,他的画完全彻底地表达了他自己,其他那些一味讲求技巧、画法的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那些所谓的技巧,在梵高面前全都因为毫无意义而不值一提。
            美术是追求美的,但所谓美是自律还是他律却是一个问题。他律的美,使得美几乎变成了一种规范,一种装饰,美的他律,常常使得美沾染上了俗气。我觉得美应该是自律的,作为观赏艺术品的主体,个人感受到了美,那么它既是美丽的,无论这种美是否符合世俗的规范。而对于艺术家来说,作为美的创造者,最伟大之处就应该是他们的创造性,他们的作品是有自己的个性,而不仅仅是技术的炫耀。这一点上,梵高是一个标杆,从他的自画像上也能够看出来。梵高的自画像构成了他个人的历史记录,这种记录比相片更为真实,因为自画像记录的不仅是图像,还有图像背后梵高的感情和思想。
            在梵高的自画像中,他永远是孤独一人。我最喜欢的一幅梵高的自画像是他割耳之后所画的一幅(文章最前面的那幅),在那幅画中,梵高带着邋遢的毛绒帽子,向观看者投来清冷犀利的目光。他顶上那团灰蓝色的毛绒将他的额头几乎全部挡住了,看不到眉毛的消瘦憔悴的脸上,一双大眼睛眼角耷拉着,眼珠的蓝绿色让人感到异常清冷,他的脸色干黄而苍白,明显身体不好,却有些纨绔地叼着冒烟的烟斗,他的右耳被捉劣地用一团绷带包扎起来,明显受了伤,灰黑色的大衣让他显得更加落魄,只有他身后的红黄两色的背景让人感受到一丝温暖和明快。在这幅画中,梵高努力通过色彩和吊烟斗的神情隐藏自己被伤痛折磨的痛苦。虽然样貌和穿着有了些许改变,但在所有的梵高自画像中,他却拥有着相似的眼神,那么茫然,却又那么清冷犀利。在这样的眼神之中,始终让人感受到这位不朽的画家内心深处的孤独,他的眼神似乎是在向世俗求助,而又好像在倾诉着什么,却从来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梵高和他的目光一样,从来都是那么坚定、另类,从来都没完全融入世俗的生活,直到最后在精神病的折磨下痛苦自戕。梵高自画像给我们一个机会去审视这位画家,也开出一扇窗口,让我们去试图理解他孤独的心灵
    梵高《乌鸦群飞的麦田》
    (作品蔑视了一切传统风景画的绘画规则,它没有透视,没有纵深,没有所谓的消失点,事实上,我们的眼睛只是随着他的笔触及色块在翻滚。它或许就是一张梵高的心灵地图,大胆的颜色,黄蓝补色对比所带来的冲击力,既给人一种压抑,但同时又带来一种极大的喜悦。这种只忠实自己内心体验的绘画,对后来的野兽派及表现主义绘画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梵高已经走了,不会再有第二个梵高。
             梵高追求的就是与这个世界绝裂,他表达的就是在世间矛盾中的挣扎。所以不论那些后世的画者如何吹捧梵高,他们也成不了梵高,因为他们本质上与梵高是不同的。他们热衷于名利,时刻渴望着与俗世融为一体,他们是无法懂得梵高的。但是需要有更多的人读懂梵高,我们不能辜负了自画像中那警世的眼神。不要忘了世上还有那么多受苦受难的人,不要瞧不起你身边不起眼的人,要知道他们很可能就是潜伏的天才,被埋没的金子,不要等到它的光茫散布于世,你才后悔莫及。有时候不是人家的画不好,而是我们不懂得欣赏。梵高与他的画告诉了我们这一点。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是作为后世的我们,总有义务不让历史的悲剧一再重演。再看一眼梵高的画,我们要懂读的太多太多。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