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资讯 > 集雅专题集雅专题
  • 有一种美将成为永恒

  • 作者: 新闻来源: 发布日期:2013-5-15 22:04:33
  • ——记一代瓷雕大师苏清河

    他,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他,是第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白瓷烧制技术”传承人,第一位“德艺双馨”陶瓷艺术大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陶瓷界专家。
    他,曾被评为“影响中国陶瓷行业100人”,被公认为中国白瓷代言人、“活化石”。佳作两进中国工艺美术珍品馆和国家博物馆,10多件作品在国内重要评选中披金带银,成为中国白瓷雕塑界的泰斗级人物。
    他,2012年2月23日晚,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的陶瓷佳作传遍了大江南北,被人奉为经典、奉为传家之宝,成为一种美的传承,而这一天,巨星陨落,他给中国及至世界之美带来了巨大损失。历时56年的陶瓷雕塑精品、这笔人间丰富的精神遗产瞬间成为世人的奢求,成为艺术美的永恒。

    传承之美
            苏清河,号莹玉,1941年6月出生于德化窑陶瓷世家,他祖辈世代业瓷,少年多舛,为谋生计,放弃学业,1956年进入了德化瓷厂雕塑组,师从一代大师苏勤明,学习传统瓷雕艺术,开始了一生为之呕心沥血的陶瓷艺术事业。

    千锤万凿出深山,或许是对苏清河人生一个很好的注解。年少时期的苏清河,总没有休息时间,一心专注地用在对瓷塑的琢磨上。上世纪六十年代动荡,瓷塑车间停产,已学得精湛技艺的苏清河被迫辗转建阳、永春、古田等地。可就在这颠簸中,苏清河仍坚持对当地泥塑木雕佛像做深入研究,大量阅读陶瓷书籍,从理论到实践。不断丰富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性格,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陶瓷雕塑。回到瓷都德化以后,他更倾心于传统的佛像雕塑,是他的主要创新形态,他总是认为,宗教创作则让他寻到了内心的平静。细察他的佛像作品,或双目闭合神态安详,或咧嘴微笑神情欢乐,笔者有幸经常观看陈列于集雅文化的作品,顿觉心旷神怡,令人放松。人间的烦忧与挫折,在大师作品面前,不过是微笑一过而已。“这是一种博爱和淡定的状态”,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苏献忠如是说。作品体现的是作者的审美情趣和人生价值观,将宗教融入到德化陶瓷传统中,让他在传承传统雕塑艺术中有了新的理解,体现了他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对现代人来说,有着普遍的启迪意义。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形容艺术追求的第二境界。最高境界就是“募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通过漫长的摸索,他独创出中国白传世之宝“莹玉红”艺术瓷,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莹玉红再现中国传统名瓷孩儿红,恢复失传陶瓷瑰宝,极至珍品。”目前,他的经典孩儿红精品几十种造型,涉及传统佛像雕塑、古代名人雕塑、现代人物造型、传统花瓶等题材,其中犹以佛像、观音、弥勒、泰国佛等更成为收藏者的青睐。此外,他历时两年精心打造的巨型瓷雕“渡海观音”,高6米多,重6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瓷雕观音。他的作品传播之广、影响之大在德化陶瓷史上鲜有其匹,在中国、日本、菲律宾、新加坡、加拿大以及台港澳地区都有忠诚的追随者。
          “传统在于传承、推广与创新。”前年苏清河大师在集雅文化时说过这样一名话让我记忆犹新。那是他才刚做心脏搭桥手术后不久。作为中国白瓷的领头羊,他把培养下一代的陶瓷雕塑艺术家当成除了创作以外的第一大事。几十年来,他总共培养和点拨的弟子逾600名,在弟子们眼中,师父不仅是一个技艺超群的工艺大师,更是一位慈祥的长者,学生在创作中遇到的问题与难点去找他,他总是耐心指导,不藏私,手把手地进行教导,空余时间他经常与弟子们泡茶聊天,谈创作、谈技术、谈心得、谈人生。现在的弟子中,有的已经是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或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了,有的已然是可以独当一面的行业顶尖人物了。对于传承德化白瓷的制作方法,他居功至伟。
     
    道德之美
     
            初见苏清河大师时,他一件灰夹克,一件黑西裤,普通不能再普通了,真有点见面不如闻名之感。可是随着与他打交道时间长了,他那含蓄之美会不断感染着你,当然你也会品尝着他那固执与坚持的鲜明个性。集雅文化与他合作两年了,经常也会有磕磕碰碰,他总是话不多,但掷地作金石声,不容商量,体现在他的艺术创作中也是如此。在业界,他是好大哥,在家里,他是慈祥的长辈,在朋友面前,他又是一个随意的小孩,他不摆架子,不讲排场,无论贫富,无论贵贱,他都能一以待之。人皆平等,就是他的心态,也是他创作佛像的心态。他的这种秉性,传承着中华传统性格特征,也维护了德化人质朴、诚信的美德。
    有一次,我和同事去德化找苏清河大师,他的儿子说,我的父亲去寺庙了。再过几天再到德化去,答案也是一样。我就纳闷了,怎么回事?后来才知道,他几十年如一日,经常出入于大小佛寺之中,而且经常给大小寺庙、文物古迹捐款捐作品,独资重建西华岩,为他们雕塑人们敬仰的佛像。听说德化成立博物馆,他一下子捐了许多作品,其中还包括明代何朝宗价值上百万的瓷雕精品。此外,他还经常捐助教育事业,曾为县助教助学基金会、德化一中等中小学和幼儿园等捐款捐物,同时资助了近30名贫困大中小学生上学,只要有求,他必应,做公益他从不张扬,默默回馈着社会,从而也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尊重。年轻时饱受沧桑,经受许多艰难的苏大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播着温情与爱,他用自己的道德与人格魅力,影响着众多质朴的德化人。无怪乎他的弟子、省工艺美术大师郑雄伟说:“老师个人收入并没多高,但在公益上,他从无二话”,逝世后,许多网友在网上写道“中国痛失一位德艺双馨的大师”。对于“德艺双馨”这四个字,我想,他当之无愧。

    遗憾之美
            2012年2月26日10时30分,德化县殡仪馆。各界人士静静地伫立在遗体告别堂外,任悲伤的泪水零落。这里送的,是中国瓷雕大师苏清河先生。“他一定是带着遗憾走的。”人群里,徒弟郑雄伟始终接受不了师傅去世的事实。他清楚地记得,那天见面时,师傅的精神状态还很好,病发几小时前,还拽着他参观古瓷藏品;而就在离世前一天下午,师傅还在工作室里一遍遍地修改着作品。 如今,半成的作品犹在,谁还能再将它续延? 苏清河这一走,德化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再度出现空缺(此前一位是许兴泰,1997年获此殊荣,2006年5月病逝)。最有希望的现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柯宏荣有望成为德化第三位拥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陶瓷艺术家。但这些都是后话,无论如何,苏清河大师的逝世,对于德化、泉州及至中国的陶瓷艺术界,无疑是一巨大损失,短短的几个小时中,他完成了生命到死亡的蜕变,他的名字,将永载于中国陶瓷艺术的历史,他的精神财富,将成为我们一代又一代汲取营养的源泉。
    目前,德化陶瓷正站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产业化、市场化正在做强做大德化这个中国三大瓷都,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正源源不断地充实到这个千年不衰的传统行业中来,百亿古陶瓷城正以几何式的文化传播方式诠释着中华传统的优秀文明成果,苏清河大师以自己的创作历程、创作精神和创作成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范本,虽然,他走了,但德化的苏清河人们永远不会忘却!他遗留下来的这份美,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被淡忘,且必将成为永恒!苏清河大师,一路走好!
  • 分享: